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下面小编跟大家聊聊关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欢迎大家阅读!
1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入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2数学思维训练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间思维成果的传递所产生的思维激励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集体性活动。学生并不是孤立地独自一人进行思维活动,所以相互之间就必然产生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常用的合作学习法对培养学生的刨造性思维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合作学习能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考虑,这样使学生有了借鉴别人思维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对于某—个问题,全体同学的思维都发生了困难想不出办法。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但略微过了一段对问后,有一位学生首先取得突破,当他介绍完自己的想法、分析思路、和解法以后,许多学生就会感到顿开塞,好多种想法和解法好象都一下子从他们大脑中涌出来,很明显,前面有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对其他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了激励作用。(2)合作学习能触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拘泥于一种答案,敢与提出自己的见解。求异思维是创造的前提,敢于打破旧的规矩框框,才具有创造的可能性。(3)合作学习还能触发学生的论辩思维,在双方互相陈述理由,寻找对方缺点,以求驳倒对方的过程中,充分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利用学具,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具,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正方体的展开图片,上课时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折叠过程,让学生把展开图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正方体展开图的11种情形。这样,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这使他们既练了手,又练了脑,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如平面几何中讲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取三根长度适当的金属棒或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所得三角形的形状就固定了。如果把四根木条的端点用钉子固定起来,构成一个四边形,它的形状就容易改变。这样让学生自制模型,通过实验发现结论,能使教学变呆板为灵活,变抽象为直观,变空洞乏味为新鲜有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3数学思维训练
亲身体验,学会求知创新,引发探究,激发“火花”
数学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的课堂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活动能力和实验素养,所以教师在导入实施“导入”这个环节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教师通过设计的导入,充分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主体创造能力。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导入环节中,可以分两步设计:第一步:先让学生在坐标系中描出三个已知点,连结成三角形。分别给横坐标都加2,给纵坐标都加3,描新的点,连结并观察图形与原有的图形形状大小位置有何关系?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活动中总结得出图形与坐标变化的联系。第二步:继续拓展。分别给横坐标都乘以2,纵坐标都乘以2新的点,连结并观察图形与原有的图形形状大小位置有何关系,学生通过系列的作图体会,改变坐标的变化导致图形位置的移动,进而推广到决定图形对称的变化,同时从逆向训练,图形的变化如何改变坐标,深刻理解坐标与图形这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导入时,老师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模式,多设计出使用一些需要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开拓有效的活动空间,做学习的主人。
幽默语言,导入数学疑难问题,引发探究,激发“火花”
数学课中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疑难问题有很大作用,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个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如在教学直线概念时,可以这样描述:直线可以想象成黑板边线的无限延长,穿过高山大川,突破大气层,经过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这过这样的描述,学生便兴趣盎然,对直线这一概念理解就显得形象。
4数学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应用。但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念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知识点解决的过程、方法本身就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显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应从讲知识、讲概念,发展到讲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过程和掌握概念的思维过程:从讲解法,讲解题,发展到着重讲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思维过程:从讲经验,发展到讲方法,规律的探索和总结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形式上的模仿、解题过程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模仿,从而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创新的思维方式。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由于学生适应了小学中直接列出算式求结果的方式,往往对设未知数的方法,找关系列方程的过程很不适应。总想直接列出方程或算式,而这种方式对于解决复杂、多条件问题很难做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刚接触应用题的时候,我就重点强调审(题)、找(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捡(验)、答的解题过程。拿过题来,通读几遍后,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搜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整理所有等式关系,然后集中思维,找出解题的关键部分。选择未知数的设法,再返回到等式关系中,列出相应的方程,不同的设法,不同的等式关系,对应着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种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发散,在发散的基础上选择、集中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应用过程,而这种思想的形成将对后来学习方程组、高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及复杂材料分析题目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教师的讲解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开了半扇窗户,那么学生对自己思路的讲解则是打开其创造思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