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解释: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解释: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诗词名称:《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本名:白居易。别称:诗王、诗魔。字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新郑。出生时间:772年2月28日。去世时间:846年9月8日。主要作品:《直中书省》《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忆江南》《家园三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主要成就: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何似君情与妾心”的详细介绍:
一、《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的全文 点此查看《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的详细内容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二、注解
何:哪里。
似:像。
妾:古时女子的谦称。
相:相互。
恨:埋怨,不满的情绪。《说文》恨,怨也。
始觉:才发觉。
三、赏析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上片“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劈空发问,以水喻情,以江潮与海水为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无比深情。“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 下片设问“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两句予以回答。“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走后却再没有音信。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这首词的前二句用“江潮”比喻“君情”,用“海水”比喻“妾心”,下语“何似”明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两个比喻的赞同。特别是这二句之中把自己的感情比喻为无边的大海,就深度而言,这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词如果照这样写下去,必然会有一番对“君情”与“妾心”的正面描绘。但词人的构思特别巧妙,不同一般。他的写法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在三、四两句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抒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三句照应“江潮”与“君情”。这个比喻本来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一般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么常常滚动的江潮不就正如长久在外奔走的丈夫吗?但在这里,诗人撇开常理,偏偏说“不如”,这则是从潮水有规律地涨落,是从守信用上着眼的,词中用一“恨”字充分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但自古女子是多情的。如果说第三句对丈夫的指责尚符合常理的话,那么第四句则有些出于人的意料之外了。在第四句里,读者可看到一个多情的女子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一往情深。本来,前面已经说到这个女子将自己的感情比喻为大海,这就已经是有些夸张了,但在第四句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字,说的是海水若与自己的思念相比,则大大地不如。丈夫不如“潮有信”也好,海水不如自己感情之深也好,这都是抑,这抑是为了扬,是为了极言自己感情之深。所以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词作的巧妙构思还得力于三、四两句的对偶句式的运用。因为汉字的一字一音给诗词带来了句式对偶的便利,而对偶用得恰当不光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内容更充分地得到表达。三、四句中的“相恨”“相思”相当准确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既恨且爱的复杂的心理,而“潮有信”“海非深”的对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有用心,因为诗人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而主要的还在于她对丈夫的深情。 总之,这首词全篇运用比喻来写,整个比喻浅显易懂而构思又不落窠臼。全词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四、译文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五、背景
此词作于唐代大和(唐文宗李昂年号,827年─835年)至开成(唐文宗年号,836年—840年)年间,作者在此期间常常以诗词来描绘爱情的忠贞,此词即在此背景下题作。
六、白居易其他诗词
《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