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注意事项是什么?俗话说的好,春捂秋冻,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却发现,人们对于春捂秋冻的注意事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为此,下面进行介绍。
春节过后,天气开始慢慢的回暖,很多人也开始将衣物慢慢减少,甚至有的穿起了单薄的衣服,对于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好的,古人常说“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天气一转暖就要立马脱掉冬装,因此,早春时节,有些部位还需捂一捂。以防止身体受凉引起疾病。
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即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主管各脏腑元气,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腕横纹小指侧端凹陷处)。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等症状。因而经常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可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除。
小腿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有恶心呕吐、眼睛痛等表现。中医认为,这些表现多因肝阳虚所致,需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和阳辅穴(小腿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处)。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可经常热敷此部位。
春捂秋冻的注意事项
要“春捂”,是因为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中产生热量与散发热量的调节,和冬季的气温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这个时候如果过早减衣,一旦气温发生变化,就会难以适应,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病菌乘虚侵入体内。感冒是最先出现的,心肌炎、肾炎、鼻窦炎等也会随之发生。
从中医角度讲,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就要张开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卫外之气的一部分。和冬天相比,这个时候皮肤开合不像冬天那样紧,这样也便于阳气的生发。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温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至于秋冻,道理与此类似,也是通过适度的寒冷刺激,赶在冬天到来之前提示身体:降温了,要尽快关闭毛孔,建立起抵御严寒的“屏风”,也就是提高免疫力。所以,“春捂秋冻”可以看成通过穿衣这个生活的细节,帮助身体在季节交换、温度变化时主动地适应自然,看似穿衣之术,实则养生之道。
要捂到什么时候才可以
研究表明,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尤其需要“春捂”。一般来说,气温到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摄氏度以上并持续一周左右,就可以不捂了。如果是老年人,则需要捂的时间再长些,并要随时加减衣服。
在这个大原则下,还有些局部问题要处理:一个是头不要捂,脖子要捂,另一个则是要“上薄下厚”。头部虽然只占身体重量的10%,但它的散热占全身散热的40%,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有“贵人不顶重发”的说法。因为过长、过厚的头发,会影响头部的正常散热,甚至会因此“上火”。虽然这更多是种身体的感觉,但至少说明,头部是不怕冷的。因为在中医里面,头为“诸阳之汇”,身体的阳经都要汇集到头部,头部是阳气聚集之处,因此不怕冷,所以不用戴过厚的帽子,否则很容易捂出一头大汗。
但是脖子不一样,前面我说过,脖子后面有三个受风的要穴,身体感受到的风寒很多都是从这些部位进入的。急性的可以引起感冒发热,慢性的则会导致颈椎病。即便是夏天,如果久处空调房间,同时颈部后面正对着空调,引起的问题不仅仅是颈椎病,很多人会产生神经性头疼、后背疼、肩膀疼,而且经久不愈,这也多是颈部受凉引起的。受凉后,颈部的肌肉痉挛,与之相关的部位就会被牵扯而疼痛。所以,冬天,围巾比帽子重要。即便是夏天,在室内也要准备一个披肩类的东西,就是为了保护颈部不受空调的危害,起到局部保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