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邓艾偷渡阴平打败诸葛亮之子的灭蜀功臣

2023-05-05 来源:易榕旅网

诸葛亮死后,其子诸葛瞻为蜀鞠躬尽瘁,却败于无名小卒邓艾之手。

魏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洛阳,年轻有为却又不堪忍辱的19岁皇帝曹髦,决定与司马昭彻底摊牌,率领宿卫与奴仆数百人呼喊着出宫,直扑晋王府邸诛杀司马昭。因为事先王沈、王业的告密,队伍在皇宫东门就碰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zhou)带领的人马,曹髦左右之人严声呵斥,竟把司马伷的士兵吓跑了。这时中军护贾充从外而入,当面与曹髦一行在南面宫阙打了起来。眼看贾充逐渐败阵,旁边的成济问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日,没什么可问的。“于是成济抽出长戈,直接把这位曹操之重孙,曹丕之孙,曹魏第四代皇帝弑杀于车下。这就是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虽然司马昭的权力得以进一步巩固,但是如此悖逆恶行,致使人心和舆论令其倍感压力。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大胜,寻求政治突破,积攒篡位资本。

两年后的魏景耀三年(262年),机会终于来了,这年姜维第11次北伐,利用诸葛丞相留下的八卦阵与邓艾在侯和(今甘肃甘南自治州卓尼县东北)进入消耗战,因国小实在耗不起,不得已退兵,之后上言劝后主杀掉黄皓,后主不予采纳,姜维担心被害,前往沓中(今甘肃陇南市舟曲县西北)屯田避祸。

此时司马昭判断蜀汉政权发生严重分歧,时机已然成熟,在分析了敌我兵力后,定下了先伐蜀再灭吴的统一总方针。朝内群臣皆反对,唯独司隶校尉钟会支持。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筹备伐蜀事宜。

就在此时,上任不到一年的卫将军领尚书台政务(相当于国防部长兼总理)诸葛瞻,忙于上表刘禅削姜维兵权,却不知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是蜀汉的命运,已进入了倒计时。对了,也是这一年,玄学诞生了,就是一切皆“无”。。。

一年后(263年)的八月,18万魏军分三路伐蜀,具体经过不详细展开,总之姜维灵光乍现,在阴平桥头绕开邓艾追击与诸葛绪的拦截,同前来增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退守剑阁。因为剑门关大小山峰“植”立,唯有一线天可以通过,钟会追军被死死地挡在关外,粮草日益耗尽,准备撤兵。这时年近七旬的邓艾向朝廷上书,决定冒死出奇兵从阴平(今甘肃陇南市文县)沿景谷道旁侧取斜径小路(绕口吧),穿行700里无人区而至江由戍。消息传至成都,后主刘禅派诸葛瞻统帅诸军御敌。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由此拉开大幕。

当邓艾开始旁入阴平斜径的时候,诸葛瞻就已经接到了朝廷的派遣。阴平道700里,而从成都到涪城(绵阳市)也就200余里,前者是山路,后者是平原,所以在邓艾到达江由之前,诸葛瞻早就抵达了涪城。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此时蜀汉大军竟然“停住了”。这一停,把随军的副将黄崇(黄权之子)给急哭了,就是怎么劝都不行,怎么劝都不进军。史载“到涪县,瞻盘桓未进,(黄)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翻开地图,就知道为什么黄崇急的发疯。

偷渡阴平计划实在太过冒险,需要经历两段要命的山路:第一段是阴平到江由(今江油市南坝镇)700里无人区,“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第二段是江由到涪城,需沿涪水(今涪江)山谷走左儋(dan)道200里,所谓左儋道,就是行走道路扛扁担只有挂在左边,如果挂在右边就因为道路太窄而掉进山谷。之前诸葛武侯曾在第一段设立上中下三屯防备曹魏与羌人,后来第三次北伐因为陈氏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三屯不再是边境,加之交通不变就给废除了。

所以黄崇的意思是,要么你以最快速度抵达江由,然后在你老爸之前的三屯重新布兵,这样打死邓艾也进不来;要么你放弃江由,在第二段左儋道伏兵,像姜维卡住钟会一样把邓艾死死地困在山谷里。前面两位偶像你都不学,偏偏在涪城待着不动,你丫真找抽!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诸葛瞻就是犹豫不决呢?以丞相的智商这孩子也许不是奇才,但也不至于是弱智吧,这种我们平常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怎么武侯大公子就是想不明白呢?

也许四个字可以回答这个疑问,那就是,涪江航运。

古代打仗行军,能依靠航运绝不步行,特别是山路,比如诸葛亮就是依靠西汉水频频从汉中坐船抵祁山而伐魏,为此还发明了流马(具体形态不祥,大约是可折叠的小船)。而江由关的"江由”二字,就是来源于此处是涪江航运的源头,至今还有古渡口(明月渡)的遗址(后来谐音改成江油),从此处可以不必沿左儋道步行,而沿水路直接抵达涪城。

换句话说,诸葛瞻在盘算着:如果我计划抢占“三屯”在阴平道堵住邓艾,那么必须沿着左儋道去江由,可这批队伍是皇庭禁卫军,不是野战部队,没有船,不能沿涪水进军,那么只能咬着牙步行走200里左儋道,这就尴尬了!邓艾走的是无人的阴平道,你诸葛瞻走的是狭窄的左儋道,还真不一定谁先到江由。如果到之前邓艾已经攻破江由了,那大军岂不是在山谷里被以逸待劳的邓艾军活活全歼;反过来如果我放弃三屯,直接在涪江山谷里屯兵,可是邓艾什么时候到确不知晓,总不能让士兵趴在山崖里呆上几个月吧,这里又不像汉中的几条栈道里都有预先建筑好的兵营,再说也不知道有没有空地可以建。再反过来想,邓艾即便能通过阴平道,也差不多累死了,江由应该能挡得住一阵子,到那时候事态明朗我在出兵增援江由也不迟。

就在诸葛瞻左合计右打算的时候,邓艾彷如神兵天降于江由城下,马邈这个怂包直接投降。邓艾大军不但得到了修整与粮草,更主要的是江由关有渡口就一定有船,如此邓艾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船顺流而下,三天就出河谷到达了涪城境内。诸葛瞻恍然大悟,匆忙派兵迎战,结果可想而知,大败!此时瞻仰面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由,吾有三罪”。

没办法,涪城待不下去了,撤到绵竹吧。绵竹城的对面是鹿头山,山里埋着庞统。没有史料记载诸葛瞻进驻绵竹后是否去拜谒了庞统祠,我想一定有哪个夜晚,当他站在绵竹城墙遥望河对岸的星空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很快,邓艾大军逼临绵竹城下,有很多三国迷又在抱怨,为何诸葛瞻不坚守在绵竹却偏要野战。回答这个问题,就两点:第一,驻守需要有地理优势,已考证三国的绵竹关在绵远河旁,位于今天德阳市黄许镇袁家乡,周围全是丘陵,不是山!不是关!怎么死守?第二,就是入城死守,如果邓艾派一部分部队围城不攻,另一部分部队去攻雒城直取成都怎么办?就算不攻雒城,从后方攻击姜维又怎么办?所以,此时的诸葛瞻已经没有选择,只有,野战!

整个过程大概是这样:诸葛瞻帅2-3万人马退到绵竹后,邓艾领2-3万人马跟进,邓艾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给诸葛瞻送了一封劝降书,承诺“只要你投降,日后我必表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家族的故乡,而且是王级别的待遇。但诸葛瞻非但没有答应,还愤怒地斩杀了送信人,表达了与邓艾血战到底的决心。

邓艾决定还是付诸武力,于是他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为右军,司马(官职)师纂为左军,两路攻打绵竹城下的军阵。在黄崇等人的激励下,这批宫廷军竟然击退了进攻。“贼未可击也”。邓艾急了:“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于是双方再次交战,而这回邓忠和师纂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蜀汉部队在挡住了第一轮进攻之后,或许是因为体力不支,或许是因为后怕了,最终没能抵挡这波攻势,诸葛瞻当场战死,时年三十七岁。黄崇、李球(李恢之侄)、张遵(张飞之孙)也死于阵中。守在城中诸葛瞻那个未成年的儿子诸葛尚,他看到父亲战死,也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一声临终前的叹息:“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说完,诸葛尚就驰马闯入魏军大军之中,很快就战死了。

绵竹大战悲壮得落下帷幕。

而邓艾一战成名,最终灭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