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国是如何成为超级大国的 历史过程介绍

2023-05-05 来源:易榕旅网

在20世纪里,美国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我们说,美国19世纪的发展为美国称霸世界打下了基础,但美国称霸世界,则是20世纪的事情。直到20世纪初,美国还只能算是一个暴发户。它在19世纪,特别是内战后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欧洲的投资。

我们常说,帝国主义时代是资本输出的时代,实际上,19世纪里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地主要不是第三世界国家(当时的第三世界国家还太落后,基础设施太差,对资本的吸引力还不大),而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本身,特别是美国。到20世纪初,美国的外债达60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字。应该说,这个时候,美国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已远远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但它还是自卑的,至多也只是一个暴发户的心态,但世界大战扭转了这种形势。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美国在做什么?大体上讲,美国在隔岸观火,悠闲自在。同一个月,总统威尔逊发表中立宣言,要求美国人民“不论在思想上或行动上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通常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一的美国这时却不愿加入战争,或者说它也没有必要卷入战争,而是喜欢看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交战。

这里的奥妙在于,美国远离欧洲战场,战火不可能烧到它的身边来。不加入战争,对美国的垄断资本是有好处的,战争期间美国很快就趁机占领了拉丁美洲的市场;特别是它可以与战争双方做生意,发战争财。所以它有充分的理由等待时机,即等待战争双方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当然,客观上讲,美国要马上卷入战争也不容易,它的居民来自欧洲各地,大部分人对英国、法国有好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是德国和奥地利的移民。不过,垄断资本的利益是决定性的。

大战爆发后,协约国与同盟国都在美国大量采购物资。摩根公司受英法政府委托,成为这两个国家驻美国的金融代理人,为协约国在美国采购大量军需品和粮食等。1913~1916年,欧洲各国从美国购买的物资从15亿美元激增到38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出口大大减少,世界市场出现了真空,为美国企业提供了难逢的机会。也就在这几年间,美国的商品出口总额从25亿美元增加至55亿美元。外贸的强劲需求带动了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美国本来是与协约国和同盟国同时做生意的,但到后来,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政策,它与同盟国做的生意越来越少,而与协约国做的生意越来越多,于是,它的命运就渐渐地与协约国更多地联系在一起。最后,被英国的海上封锁逼急了的德国滥用潜艇战,极大地威胁了在公海上航行的美国人的生命和商品的安全。1917年4月,美国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美国人参战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战争结束后,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在这次战争期间和战后不久,合众国政府向协约各国及与之合作的各国政府,共贷与了大约100亿美元,实际全部都是在美国用掉的”。战争对美国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这一点。这次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欧洲各强国的一次自相残杀,它极大地削弱了欧洲。战争结束后,仅英国就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务。经过这次战争,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美国成了世界头等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但它的霸主地位还要有一个得到公认的过程。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它的中心地位开始确立,但西欧仍具有传统上的优势。在决定战后安排的凡尔赛会议上,美国未能发挥关键作用。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由英、法、美、意、日任常任理事。但欧洲各大国排斥美国,它们同意建立国际联盟,但美国在联盟中没有地位。美国参议院于是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拒绝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核心地位要得到欧洲大国的承认,还要等到另一场削弱欧洲列强的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来说是抬高自己地位的又一次机会。二战初期,美国持中立态度,因向战争双方出售军火发了一笔大财。它加入战争后,由于战场远离美洲大陆,它成了盟国的大后方。1941年底,美国军用物资的生产只占国内生产总量的2%,军火生产总值是84亿美元,到1944年时军用物资的生产已上升到占生产总量的40%,军火生产总值达到了640多亿美元,约等于德、意、日及美国主要盟国军火产值的总和。

它的国民生产总值1939年是910亿美元,而1945年竟增加到了2136亿美元,真是战争创造了奇迹。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2/3,外贸出口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小麦产量的1/3,棉花产量的1/2,煤和石油产量的62%,钢产量的61%,汽车产量的84%,拥有84%的全球民用飞机。武装部队则从1939年的33万人扩充到1945年的1212万人。它的15000架远程飞机几乎垄断了世界洲际空中运输,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部空中航线。

战争使美国达到了充分就业,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评论员说:开战以来,生活水平还能提高的只有美国;整个欧洲都已精疲力竭,而美国却没有。据说,1942年3月间,美国有个妇女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说:“现在可好啦!我丈夫的工作从来没有那么好的,挣钱比以前多。所以我倒希望战争再打下去。”这时,另一个女人站起来打了她两记耳光,边打边说:“这一下是为我死在珍珠港的儿子打的,另一下是为我在巴丹的孩子打的。”巴丹是菲律宾的一个城市,这时,美国人正与日本人在那里打仗。

当然,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不是要否定美国人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这是需要充分肯定的,包括对我国的帮助,最著名的如驼峰航线及陈纳德的飞虎队等。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重要的还表现在它作为盟国生产军用物资的大后方的作用上,没有这个大后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否能在1945年结束,也是值得讨论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美国确实是通过战争而最终获得了世界发展中心的地位。

战后,欧洲百孔千疮,德国打得山穷水尽,政治上也抬不起头来;英国虽然是胜利者,但也是皮洛士式的胜利,它的国民财富减少了1/4,对外贸易削减了2/3,外债大量增加。西欧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已是两败俱伤。法国长期处在德国占领下,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普遍存在财政危机、外汇短缺、货币贬值、黑市猖獗、物资匮乏等问题。

苏联也受战争重创,再加上东欧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它帮助。这样,在战争中唯一没有伤筋动骨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实,美国的战略家们在战争尚在激烈进行时,就已在规划未来的世界蓝图了。当时的一份文件这样写道:

我们当前的敌人失败了,战争胜利结束了,迎来的将是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消长方面的深刻变化。在1500年的历史变迁中,只有罗马的陷落所带来的变化可以与之相比……日本战败后,美国和苏联将是唯一的头等军事大国;这都要归因于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军火生产潜力的结合。

战后,在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幌子下,通过一系列努力,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首先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缔结“北大西洋公约”,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西欧。所谓杜鲁门主义,指的是用意识形态来强化美国与苏联的对立,并以此来掩盖美国在世界的扩张政策。这是杜鲁门总统于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演说时提出来的。其中有两句话很关键。

一句话是说当时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有国家必须在两者中选取一种;另一句话是说美国的政策是要支持所谓的“自由人民”或“自由国家”。与此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在欧洲主要有两点。其一,1948年4月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为的是稳定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

到1952年,美国共拨出131.5亿美元援助欧洲16个国家,这时,这16个国家的生产总量已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二,1949年4月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全面加强对欧洲的军事控制,把欧洲各国推向反苏第一线。

为了“遏制”苏联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美国又抛出“第四点计划”,就援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出一系列规定,为的是尽可能多地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阵营。在东亚,美国通过控制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来遏制中国。

在建立这一道道反苏、反社会主义战线的同时,美国经济也完成了从战时向和平时期的转变。在充分利用战时所造成的科技优势及战后的霸主地位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起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大量被淘汰的设备转移到了日本和与美国友好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科学技术革命中心和各种新思潮产生的中心以及发起军备竞赛的中心。

这种中心地位为美国带来了无法估算的利益。它吸收或者说掠夺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专门从事高级的服务工作,而把制鞋和制衣等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交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去做,两者的报酬不可同日而语;它掠夺或无偿地占有第三世界的动植物资源,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以高价卖给第三世界国家,这里的利润说也说不清;它滥发纸币,但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各国政府害怕美元混乱会带来自己国内经济的混乱,不得不千方百计保护美元的权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