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帮助情境创设时,有哪些做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1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02

一、营造氛围是前提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创设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可以使记忆力增强,而且能活跃思维,发挥潜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果教师纯粹按照书本来教,可能有些单调,学生会学得很乏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此基础上,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会积极投入学习,实现和教师的互动。
二、主动学习是重点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把握对象的目前状态,教学的情境设计也是这样,必须要把握好学生们的心态。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于其它科目不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反映做出恰当的判断非常必要。只有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心理进行有效激发和控制,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情境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 它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如书本开始的二进制、编码、计算机的组成等,许多学生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会感到信息技术难学,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打退堂鼓。其实这些内容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可以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比如我们可以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通过视频、图形、声效,引发学生兴趣,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 从而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初中阶段, 每周学生仅一至二课时的学习时间, 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侧重面应主要在于使用。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 这既符合学科的特点, 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 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 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中,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智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或灌输知识,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要打破“包办代替”的教学思想,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教学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不要以教师的讲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有效率。当然,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教师应重点讲解。实践证明,学生自学与教师点拨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最快途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设计学生主体作用,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重在“引导”、“点拨”上下功夫,使学生思考,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总之,要在情境设计中尽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特色,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创造和成功乐趣,使他们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得到收获是目标
教学情境地创设,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为了达成该目标,就需要在设计情境时充分考虑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任务设计不应要求全体学生完全达标,但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为此,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用激励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一节课结束前,对于有电子作品的课程内容,比如Word、Excel 等章节,我会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让大家了解作品产生过程。由于学生们积极评价给创作者带来愉快的感受,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这样一来,表现较好的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下一节课好好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巧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联想,激起他们的探究*,让他们在课后自我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方法,变教师的“引导式”为学生的“选择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从资料的查阅中论证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通过论坛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头脑风暴”,主动寻找同伴互助,钻研探究,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