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36
如何养成说真话的姿态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这就告诉我们说真话其实是人的天性之一。那么,为何我们幼小时总在表达真实的质素却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大面积地丧失了呢?
就此问题追究其根源,我们以为,一是在日常境遇中,孩子的启蒙者父母的时常的说假样态便逐渐地重组了他们的生命世界。就是说,*的时常弄虚作假的生活态度有意无意地熏染并铸造了孩子的心理结构及表达方式。或者说,当孩子的表达自我的真实意愿竟遭遇了父母或*的*权威的嘲弄并打击之后,出于生物本能的自我保护,孩子们便会渐次调整且重塑自己,即在逐渐放弃自我率真的同时,又顺服环境中的人生权威的作伪的价值取向。这样,孩子越是成长,其表达真实诉求的可能性意向则越显薄弱,而体现虚假情结的意念则会越发强烈。以至于我们几乎可以说,在我们,孩子的生命成长并成熟的过程,已经呈现为生命不断向生存境遇中的虚假投降且靠拢的脱变过程。二是孩子所学习阅读的书本或所接受的教育中的虚假也逐渐地强化了他们从家长或周围人那里捕捉到的虚假生命样式。无论是我们的学生的课本选文,还是我们的在缺乏言论自由状态下所创作的各类作品;无论是我们的往往在*的报刊杂志,还是我们的往往好大喜功的文件报告,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充斥着假大空套的话语。林达先生的文章《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好》 文章指出:“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从小给孩子灌输‘好大喜功’的虚假信息,以及非常狭隘的思维方式。”她认为,“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得到真实信息、经历一次恍然大悟的过程之后,会变得玩世不恭,会变得愤愤不平,会虚无,也会撒谎。”这样,我们的孩子好像越是长年地接受教育,越是持久地阅读我们的作品,不仅没有得到真正地提升,没有得到真理的生命,反而倒是滑向生存的沟谷,倒是不以随波逐流、鹦鹉学舌为耻,而以投机钻营、八面玲珑为荣。我的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直至有一天,我彻底地失去我们的纯真。于是乎,我们就长大了。”因为“现实犹如一台绞肉机,再怎么向往的神话一经它的磨炼,出来时都化为那飞舞的片片残梦。或许,连梦中都不曾再现。”我几乎总能从中学生的嘴里或文章中知道他们关于生活是残酷的说法。他们的这种残酷人生观的获得途径大抵有二,一是从平素的现实社会中耳闻目睹的,再是从他们的学习处境中亲身感受的。现实社会究竟如何,诸君早已领教,在此我就不多赘言;而中学生的生存境况我却要略述之。中学生或许多因为所有学校的应试教育而考试分班而升学竞争的毫不留情的沉痛感受,便往往对生活持以灰暗的心态,以为人越是成长就越是自私、冷漠、无情而虚伪;而那些同学中的春风得意者流也往往表现出的傲慢、狭隘、伪装和歧视等非健康人格状态,更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以为自己的内在纯真实在是人性的弱点。以至于为了顺应环境,或者为了适应社会,他们扭曲地以为成长的代价就是要扬弃生命的真实,且以流俗的虚伪为参照而重新塑造自我。最为可怕的是,当人们大都以为虚伪乃是成熟或说假乃是聪明之时,或者说当人们大都司空见惯了虚假说谎之后,人们就会认为虚假说谎才是生命的真实状况,虚假说谎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样,真正真实的人们反而不接受并不习惯,真实的反而被嘲讽为虚假,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也。然而,我们倘若总相处于真假不明的人生的晦暗遮蔽状态,那么能够有清晰而敞亮的生存前景吗?或者说,能够不感到精神的空虚和存在的迷惘吗?
我们如果承认这样的观点,即你和谁是朋友,你就是朋友那样的人;你喜爱阅读怎样的书籍,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古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那么,为了掐断我们弄虚说假的恶习,为了养成我们真实表达、真诚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应该从阅读西方的书籍入手,用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和文艺价值观来逐渐滋润、洗涤并重建我们的生命,接着以这样的生命转身去学习鉴赏我们的传统典籍。这样,我们将会在鉴赏中既能感知到自己的传统中的耀眼的光芒,也能发现其蕴涵的病弊和流毒;这样我们就会站在更高的立场体察东西方文化的实质性的差别,也就对自己要努力寻求的方向可能会了然于心,尤其是于现实中,我们不会因环境的污浊而污浊,不会因环境的虚假而虚假,不会因环境的败坏而败坏,更不会因环境的困惑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