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5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2:45
地球大约形成于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平方千米,其中约29.2%(1.44亿平方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平方千米)是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0:03
关于地球的起源主要有两大学派:系内成因理论、系外成因理论。
传统理论属于系内成因理论: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可以分为三个学派:
(1)、分出说
也叫灾变说。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快度变快,由一个恒星*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
也有的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2)、捕获说
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太阳形成后捕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
(3)、共同形成说
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地球的系外成因理论属于现代理论,是有我国的学者江发世提出来的。
*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形成的,在距今5.4亿年前后被太阳捕获,地球产生了公转与自转,地球由此开始进入了有太阳光的地质时期,生物爆发式出现,冰川融化,形成大量的灰岩海相沉积建造(灰岩的形成与海洋微生物有关),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
地球形成时期【始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开始的,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的一段地质时间。
在距今46亿(?)年前,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
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
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
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高温熔融物质形成液态层。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形成分层结构,由内向外: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外壳。
在地球表面,由于熔融物质凝固和收缩,形成张裂、沟谷、高山。由于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地壳形成时期【太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
地壳和地球熔融物质凝固形成的外壳是不一样的。
地壳是由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陨石共同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经过长期演化后而形成的。
在这一地质时期:
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和俘获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与大坑洼地中,形成地球上最初的水域海洋和湖。产生的气和俘获的大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由于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同产生大气流动。
在地壳形成时期,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进入太阳系前时期【元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
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
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
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开始复活和繁殖。由于没有阳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处于休眠状态。
进入太阳系时期【显生宙(宇)】
这一时期是太阳捕获地球,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有阳光的显生宙时期,是古生代的开始。
地球产生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
现在的地球黄道面在太阳赤道面附近,二者夹角很小。地球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地轴的倾斜方向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即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如图下所示。
地球是在和太阳赤道面大约23°26′夹角方向运行(如图下所示)被太阳捕获,变成绕太阳旋转的行星。
地球被太阳俘获,形成公转和自转。形成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轴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
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一样,在星系演化趋势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时的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并已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如图下所示)。
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在无其他天体引力作用情况下,绕转星球的轨道形状不变,自转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不变。
地球由被太阳捕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由于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因此形成现在的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夹角为23°26′。
地球被太阳捕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两极终年无太阳光照,地球无四季。随着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演化移动,地轴发生在轨道面上的倾斜,地球有了一年四季变化。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
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物质形成自东向西和由两极向赤道方向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
冰川融化。
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
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灰岩。
地月系形成时期【中生 代(界)】
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捕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中生代时期。
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
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异或进化,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出现大型的动物。
新生时期【新生代(界)】
这一时期是一颗大彗星撞击地球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新生代时期。
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带。
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
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
地球开始有了高级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1:38
在科学还没有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起源问题,要想得到正确的解答是不可能的。他们往往凭着主观猜测给予某些解释。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竭力把地球说成是神明创造的。在我国古代,曾流传着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说盘古氏生于天地混沌之中,后来,他用神斧把天地劈成两半,分成上天、下地。所有日、月、星、辰、风、云、田地、草木、金石,都是在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分变成的。西方唯心论者也曾宣扬,是上帝用了6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这些神话传说只不过是人们对地球起源的美好猜想,毫无科学根基。
1755年德国人康德在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第一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假说。他认为:所有的天体都是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太阳系是由原始弥漫物质——星云所形成的。1796年,法国人拉普拉斯也提出了太阳和行星是从庞大的气体星云中形成的看法。由于他们两人的假说基本观点相同,所以,后来人们把康德和拉普拉斯假说,统称为“星云说”。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对太阳系中各星体的形成作了详细阐述。他们认为:在宇宙空间,不仅存在着繁多的、闪闪发光的星星,而且还存在着种种浓度不同、成因不一、灼热的旋转气体团——原始星云。这种原始星云就是形成太阳、地球等天体的原始物质。原始星云当初占有比现在太阳系范围还要大的空间。原始星云的质点有的地方比较浓密,有的地方比较稀疏,质点与质点之间相互吸引着,较大较密的质点把周围较小较稀的质点吸引过来,使得原始星云的中心部分变得越来越密。这个中心部分密实而周围稀疏的庞大星云,在缓慢的转动中不断放热、冷却、收缩,因而使转动的速度也相应的不断加快,离心力也随着愈来愈大。在不断增强的离心力的影响下,星云变成了一个像铁饼形状的扁平体。随着饼状星云体的进一步冷却、收缩和旋转速度的增加,赤道部分不断增大的离心力,使饼状星云边缘部分的物质脱离星云体而形成一个类似土星那样的环。星云继续冷却,里面部分便继续收缩,这种分离过程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就形成了第二个环、第三个环,直至与行星数目相等的环。每一个环都大致处在现在某一个行星的轨道上,中心部分就收缩成为太阳。各个环以同一的方向环绕着太阳旋转。各个环内的物质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它们有稀有密。较密的部分把较稀的部分吸引过去,逐渐形成了一些集结物。由于互相吸引,小集结物又合成了大的集结物,最后就形成了地球等行星。刚形成不久的行星还是炽热的气体物质,因冷却、收缩,自转速度增加,又可能分出一些环来,这些环后来就凝聚成了卫星。像地球的卫星——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星云假说”在地球起源理论中,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整个19世纪内,一直被看作是肯定了的科学业绩。在那种科学还深深禁锢在神学之中的时代里,康德、拉普拉斯敢于冲破上帝创造世界,否定了以为世界是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确实是科学上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星云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康德虽有自发的唯物论倾向的一面,但又有科学向宗教妥协的一面,他把形成地球的原始物质的运动看成是从虚无飘渺中产生的,给上帝留了一个位置,这又完全是唯心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也不能把“星云说”全部地接受下来。
20世纪开始以来,一些帝国主义御用的学者就抓住了“星云说”还不能解释的某些问题,对它进行了种种非难。他们抛弃了“星云说”中所主张的行星系统是从统一旋转着的弥漫物质中形成的这一可贵思想,而另外提出了太阳系起源假说。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的太阳系起源假说就有30余种。其中有一类被称为“灾变说”的,认为行星是由某种外力干涉而从已经存在的太阳上分离出来的。如,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金斯所提出的潮汐*说,就是其中较流行的一种。据他说:大概在20亿年以前,宇宙间突然有一颗巨大的恒星向着太阳冲来,到了太阳近旁时,靠着它的强大吸引力,从太阳表面拉出一股雪茄烟状的气体物质流。这条气体物质流在它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好几个圆球团,各个圆球团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这就形成了地球等行星。新形成的行星,又以相同的过程形成了卫星。所不同的是,从行星上拉起一条气体物质流的作用力,不是那颗突然冲来的恒星,而是太阳自己。
金斯假说提出之后不久,就受到许多人的批驳,指出他的假说完全没有科学根据,因而不久就被大家所抛弃。
继而,又出现了风靡一时的“俘获说”。“俘获说”认为行星等天体不是太阳的“孩子”,而是的构成体;地球从来就没有同其他行星及太阳成为一个整体过;地球及行星等是太阳在星际空间运行途中俘获了星际物质而形成的。如:前苏联人施密特的“地球起源假说”就是俘获说中较后起而又较流行的一种。它认为:宇宙星际空间分布着一种由固体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巨大的宇宙云——星云。在60亿~70亿年以前,太阳在宇宙运行中,遇着了一大团宇宙云。太阳穿过这团宇宙云,由于条件的巧合,“俘获”了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并迫使这一部分物质围绕太阳旋转起来,后来,这些物质就凝聚成为地球及其他行星。同时在增长着的行星周围,形成了卫星。
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还有许多假说,如碰撞说、潮汐说、大爆炸宇宙说等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星云说又跃居统治地位。国内外的许多天文学家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不仅进行了一般理论上的定性分析,还定量地、较详细论述了行星的形成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3:29
星云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星云要形成星系就必须要有一个动力,也就是需要两个以上的大质量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引力,如距离较近,质量相当,也就是现在有人提到的伴生星球。还有就是外来物质冲撞,带动高质量物质旋转,但存在一个问题,要带动整个星云旋转,体量必然巨大,只能撕裂冲散星云。那么外来能影响星云旋转的就只有两种物质,一个中子星,一个黑洞,黑洞应该排除在外。所以太阳系的产生应该就是两个以上的高质量奇点,相互吸引,搅动整个星云旋转,然后根据质量和物质的影响形成了行星带,陆续形成几大行星,其中自然包括地球,而每个行星因为相互作用力产生自传,续而各自在周围形成陨石带,行星的自传速度也影响着,陨石带是否形成小行星或者陨石掉落进大气层。
行星形成之初,温度都很高,一个源于物质聚合产生,一个自传的摩擦,还有陨石撞击产生的热量。纯粹的一个火球,随着慢慢的冷却,重物质和轻物质分离,各种气体悬浮形成大气,各种物质的电子在大气中重组,出现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使地球成为一个巨大的水球,重要的是水球的形成,为以后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地球自传速度变慢,大量的陨石降落,砸停了地球自转,也让持续的陨石降落增加了地球本身的质量,同时陨石的撞击让地球形成一个向阳的陆地,让原始生物在陆地繁衍,而最中心位置因温度最高,在引力作用和背面陨石撞击下持续增高。直至一个行星撞击向地球,现日本以东,擦着海面飞过,并被地球捕获形成月球,并带动地球再次自传。在地球留下了最深的海沟,马里亚海沟。受月球引力潮汐作用,洋流形成,并带动*板块漂移,让非洲*离开中心*。随后在现加拿大北部的两颗小行星撞击,让地球有了倾斜角度,也让现在欧亚*合并。
至此,地球容貌才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