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有没有什么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5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9:13

惊蛰习俗有:

1、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2、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3、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扩展资料:

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麦穗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0:31

3月5日是华人传统节气的“惊蛰”,在午后猛烈的太阳底下,到梧槽大伯公庙祭白虎、打小人的男女把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庙堂挤得水泄不通。

排队的有老婆婆、老伯伯,有中年阿嫂和阿叔,也有利用午餐空档结伴前来的女上班族,更有腋下夹着一份英文报纸、口说英语的年轻人和结了领带的年轻男士。他们手拿祭品,秩序井然地分别在3头白虎面前排成3条长长的人龙。

人龙缓缓地移动着,轮到他们的时候,都很“识礼”地在白虎面前跪下,点燃手中的香烛后,便拿出一块猪油,往白虎嘴上擦,接着以蛋喂虎,有的嘴里还念念有词:“好人近身,小人远离。”他们对祭祀程序的熟练,不亚于一旁收集香油钱,协助初来者祭拜的“拜神婆”或“拜神公”,有的甚至还会“教”同伴如何祭拜。就如许许多多传统习俗一样,惊蛰这一传统节日就这样在人们的耳传口授中代代相传、延续。

什么是惊蛰?

中国传统历法是将全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节气则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惊蛰是春季的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阳历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释,“蛰”指冬眠,“惊蛰”是指蛰伏在泥土中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生物一出土,便开始觅食。按广东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也在这时出来找吃的。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老虎为患是常有的事,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这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

也许是广东这一传说的关系,据说,早年新加坡惊蛰祭祀白虎的信众也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则已成为不同籍贯人士竞相沿袭的传统,连一些印族同胞也效法。由于惊蛰祭祀的普遍,现在许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以方便信众。

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张嘴。信众相信,祭祀时以猪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张口伤人;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按传统,那蛋必为鸭蛋。现在鸭蛋难求,唯有叫虎爷将就点,改吃鸡蛋了。

祭白虎不忘“打小人”

除了祭白虎,广东人在惊蛰这天也有“打小人”的习俗。打小人者相信,惊蛰一到,不仅害虫全部出动,连小人也开始出来活动。而他们相信,到庙里打过小人后,就可以把引起病痛或纠纷的恶鬼统统赶走,在新的一年里便可以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了。

这次记者在梧槽大伯公庙实地采访发现,来祭拜白虎的男女,鲜见打小人的,有的也是三几个上了年纪的阿叔或阿嫂。只见他们用拖鞋用力往地上的纸人拍打,打完后还在纸人身上踩上几脚。以往有人在纸人身上扎针或念咒,这回记者未见。

尽管祭拜方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人们这么一拜一打其实也是一种情绪宣泄。这种发泄行为,对信众来说,也许能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国大中文系主任李焯然副教授受访时说,惊蛰祭白虎、打小人在港台地区,甚至马来西亚都很普遍,跟其它祭祀活动一样,其动机可能林林总总,包括求取心安理得、消灾、保平安、求财、答谢神恩的庇佑等等。

他说:“近年来,每逢重大祭祀日子带学生到庙宇进行户外考察工作时,总是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这也许是怕输社会心理的另一种体现吧!”

至于是否因为近来新加坡经济不景气,受恐怖活动威胁,病毒肆虐而促使寻求心灵寄托者人数上升,李焯然副教授说:“因为没有确实的统计数字,很难说得准。”

祭祀者心目中的惊蛰

40多岁的秘书朱丽,年年惊蛰都祭白虎,这样的习惯已持续了20多年。

她说,现在工作压力很大,祭了白虎,希望贵人相助,工作顺心又顺利。

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男士用英语告诉记者,这是他头一次祭白虎,虽是顺从父亲的心意前来,但他相信白虎能庇佑他和家人,希望祭祀后家人和自己的健康能获得保障,自己的工作也顺利。

卖虎爷祭品的商店

“广昆昌”是赛阿威路一家已有68年历史的广东人传统杂货店,由于过去惊蛰祭白虎和打小人者以广东人居多,因此一路来都有销售祭拜白虎的祭品。

杂货店老板娘三嫂说,以前农历新年过后,便有顾客来询问何时为惊蛰和白虎开口的时辰。因为一些信众相信只有等白虎开口后祭拜才能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有者还要求在白虎张口的那一刻祭拜。

三嫂说,那时每年都要销售一两百份惊蛰祭品。祭品是全份的,除了虎爷纸,还有猪油和鸭蛋,也有芝麻、绿豆和茶叶。过去人们祭过白虎,打过小人后,还要撒芝麻、绿豆和茶叶,表示把四方小人驱走。

随着旧店屋的翻新,老街坊迁出该区以后,购买惊蛰祭祀用品的人也少了,不过三嫂还是像过去一样把祭品准备好,希望熟客再来光顾。(莫美颜/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华声报》2004年4月15日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ineseCommunity/545251.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2:06

1、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2、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

3、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3:57

惊蛰的习俗

中国传统历法将全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节气则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惊蛰是春季节气之一。按字面的解释,「蛰」是冬眠,而「惊蛰」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响,大地万物开始萌芽生长。那些在严寒冬天时躲进土壤内或在石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也开始苏醒、活动,迎接春天的来临。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便是「惊蛰」的日子,在这天,民间习俗是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
祭白虎
冬眠的动物睡醒,便进行觅食。按广东民间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也于这时觅食。为着平安,惊蛰那天要祭白虎。拜神婆先准备纸造老虎在坛前,这些纸老虎一般是*而身上带有黑色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猪血喂之,使之吃饱后不再伤人,并以肥腻的生猪肉作为「小礼」,抹在纸制老虎咀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伤人。
打小人
打小人在全年都可进行,但在惊蛰那天打小人则特别多,因为小人也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
打小人用品:小人衣纸一份包括一对男女纸人、一只白老虎、金银、香烛及祭品。祭品包括猪肉(用来祭祀白虎)、花生、生果、酒水、鸡蛋及五色豆等。亦有一些打小人的,会用红纸剪成一些纸锁链、纸剪刀及纸尖刀等,用来惩治小人。
打小人仪式:
先将用品放在路边,将香烛燃点着;
取出男女小人衣纸,将这些小人衣纸剪成你心目中那小人形状,并写上小人姓名、时辰和八字;
将纸老虎折成立体状,以祭品拜祭;
跟着就脱下鞋子,用鞋底将小人拍打;
拍打一顿后,再在小人的口舌上放上纸剪刀,意思是将小人舌头剪伤,以令他不再搬弄是非;
接着在小人肚上放一把纸刀,意思是将小人的腹部剖开,挖出其黑心;
之后再在小人脚上用纸锁链锁上,意思是不准小人四围乱走;
其后再以鞋将其毒打,而口中再念着一些化解小人的说话,如「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无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手无得郁,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脚无得走....」等等;
完成上述仪式后,就用纸老虎压着纸小人,连同小人衣纸以火燃烧,并将五色豆掷向焚烧中的衣纸,整个仪式便完成了。
此外,部份的打小人者会准备贵人纸,将小人纸和贵人纸一起贴在墙上,贵人纸头上脚下,而小人纸则是头向下脚向上地贴在贵人纸下,象征着贵人将小人踏于脚下,加以控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