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6 00: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6 11:05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瑰宝,自明代黄公望创作之初,历经多次辗转,才得以展现其艺术魅力。这幅高约一尺,长约二丈的画卷,以其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富春江两岸秋初的山水风光,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咫尺千里”的壮丽景象。董其昌、恽南田等大师的赞誉,更彰显了其艺术价值。
1350年,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题款赠予无用上人,开始了它的坎坷历程。此画曾被沈周、樊舜、谈志伊、董其昌等人收藏,其中沈周的经历尤为曲折,他为保护此画而付出艰辛,最终画作被盗,他甚至只能以临摹来慰藉情怀。直到吴洪裕,他视此画为生命,却在临终前决定以焚画殉葬,这幅画险遭毁灭。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机智地将画抢救下来,虽被烧成两段,但其中一段经吴寄谷精心修复后,虽有瑕疵但仍然展现出黄公望的神韵。《富春山居图》自此被分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部分,各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除了吴洪裕的原作,还有明代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流传于世,被认为是研究原作的重要版本。而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因未被焚毁,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明清时期,临摹《富春山居图》的作品众多,反映出此画的深远影响。
历经百年沧桑,《富春山居图》的传奇仍在继续,它不仅见证了中国艺术的发展,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如今,无论是真迹《剩山图》还是《无用师卷》,都静静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见证。而那段关于真假《富春山居图》的曲折故事,也成为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扩展资料
此展品为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