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8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6分钟前
董丰均对如何回应一个困扰他的问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深入寻找答案,从家中地下室翻出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如《政治经济学教程》和《马列著作选读》,这些书籍曾是他在华中师范大学进修时的必备读物。那时的黄思谦教授对类似问题也持有疑问,但并未给出答案,这促使年轻的董丰均在课堂上告诉学生,高考只认参。
董丰均的教学策略在学生高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的学生们多次成为鄂西北地区的政治科状元,甚至创造了一个学校历史上的高分奇迹。尽管在备课过程中会遇到不解,但他坚信教育的“政治”在于让学生通过背诵答案获取高分,而非深入探讨。
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董丰均从团委到副校长,一路晋升,他的政治教学水平受到认可。然而,教材的权威性让他始终坚信,尽管内容有所变化,但教材代表着国家意志,不容质疑。即使在面对“苏东剧变”后的困惑,他也从学生的考试题目中找到答案,疑惑消解。
当遇到学生吴胜涛的求助,董丰均乐于帮助,不仅在课余时间义务辅导,还鼓励他深入阅读原著。吴胜涛深受影响,毕业后成为一名政治老师,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然而,董丰均也意识到,许多老师对政治课的看法仅限于应试,缺乏深入探究。
面对质疑和改革的挑战,董丰均坚持认为政治课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课不仅是考试的工具,更是人生哲学的传授。尽管面临课本的局限,他还是坚守在课堂上,尽管内心深知这可能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董丰均